本片以共產黨創立者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人的友誼為軸,敘述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因為勞工運動而興起的革命風潮。兩人原本都有不錯的家世:馬克思出身中產階級,並娶了開明貴族之女燕妮;而恩格斯則是工廠老闆的少爺;兩人原本並不需要浪費生命時間在低階工人身上,但是出自於對人道的關懷,不約而同都投身勞工運動。

    雖然兩人一開始互相討厭對方的作為,但透過文章的交流,兩人開始相互欣賞對方在工人運動中的努力,馬克思欣賞恩格斯對工人生活細微的考察,而恩格斯欣賞馬克思在歷史發展理論的紮實研究,最終兩人由互相敵視變為摯友。此後,恩格斯繼續於工廠任職,盡其可能的資助馬克思,並引薦馬克思走出研究間,加入工人團體「正義者同盟」。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「黑豹」是美國六零年代以來的民運圖騰,象徵著黑人民運人事的膚色,以及與現有保守勢力堅決對抗的精神。演變後來,黑豹已經嚴然變成弱小族裔對抗多數的象徵;即使是如同以色列那樣的弱小族群,先到的德籍猶太移民與後到的俄籍猶太移民,也是在這種矛盾的狀況下生活,只是一開始誰也沒戳破誰罷了。
    故事發生在1947年,英國退出前的巴勒斯坦地區,主角是男孩普羅菲。由於希特勒的排猶政策以及戰後的經濟蕭條,巴勒斯坦地區充滿著政治難民,而難民們開始用各種方法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,如同稍後的屯墾區。難民之間的關係也和他們的生活同樣需要重新開始,在作者媽媽的口中,難民們或許是苦日子過慣了,他們對外人不是很信任,彼此之間也是,而他們唯一的共同信念是英國人必須離開,以色列人必需儘速建國。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性別議題可以放在現在的新課綱中,在明清史料中女性常常可以看到,但是該怎樣被解讀以及融入當前的性別理論,是一種新的嘗試。今天會先依照劉氏傳中的內容,再來是性別理論裡面的概念與釐清,最後再看明清傳記的性別與政治。

一、明中葉的劉氏傳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演講主題: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
主講者:陳正宜、莊德仁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演講主題:中世紀的不列顛群島
主講者:劉慧(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)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近代科學的起源其實一點也不科學。以科學革命為例,那時的科學家就今天的角度看來,恐怕與江湖術士相差無幾;而讓他們想要鑽研科學的背後動力,則是源自他們對信仰的虔誠以及對上帝的敬愛。到稍後的啟蒙時代,支持科學最給力的則是開明專制君主,例如路易十四、腓特烈大帝等,這些君主信仰君權神授,與科學研究想要追求的「真實」,恐怕並非相互呼應的。
    真實與信仰間的矛盾狀況到了二十世紀仍然無解,甚至產生了更巨大的問題。二十世紀二零年代的德國雖然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,但是無損於德國的科學成就。這時期的德國科學界大師輩出,在化學界有破解分子物理性質的大師德拜;提出量子力學的天才,與愛因斯坦齊名的普朗克,以及同樣對量子物理學有重大貢獻的海森堡等人。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主講者:墨普德(新德里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)

時間:20170816日(三)15:00~17:00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記得網路上曾經看過篇短文,用「你有兩隻牛」解釋各種經濟的搞笑文章,其中共產主義的部分,文章是說「你有兩隻牛,政府把他們全部拿走,然後給你些牛奶」。這樣比喻雖然有些簡化,不過用來說明共產主義的基本精神是足夠的。如果再說的具體一些,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想去除的是人類經濟中「交換」的活動,人不需要刻意去生產、交換物資,只要去盡量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;如果缺東西,去拿就是了。而拿共產主義這種精神來對比當前的商業行為,兩者之間似乎充滿了矛盾:商業行為的精神正是交換,而且這種原則不論是主張保護主義或是自由主義都同意的。
兩種完全不相關的思潮到底是怎樣走再一起的?這正是本書想解答的問題。事情的緣起要回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,那是中國商人大規模參加政治運動的起點;而為何要以五四運動當成起點而不是商人地位開始提升的清末?作者認為,雖然清末庚子後新政以來,因為「商戰」觀念的出現,商人的地位已經快速提升,商人也開始在清政府的主導下成立商會,協助清政府推行相關政策,但這些都不是商人自發性的作為。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俗話「無心插柳柳成蔭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,不過這句話的出處倒是常常被人遺忘。其實這句話,原本語出元曲大家關漢卿的作品〈包待制智斬魯齋郎〉,在第二折故事中反派角色魯齋郎的台詞。魯齋郎仗著自己的權勢在地方魚肉鄉民,一天他出遊時,發現鄰居張珪的老婆頗有姿色,於是故意打傷民人張珪,結果得以趁機接近張珪的老婆,而魯齋郎便開心的講出這句台詞。換句話說,號稱「無心」插的柳,其實本來也非全然無心,而是一串「必然的巧合」。
這句俗話到了今天,負面意味已經不見,因此用來指稱巴克禮牧師的傳教事業,應該不會不適當吧?巴牧師的名字因為現在中學課本的敘述,已經是現在中學生熟知的人物,特別1895年是他帶日本軍隊進入台南,以及編修《廈英字典》的貢獻;不過若要想要再了解巴牧師的核心傳教事業,恐怕就不是課本能負擔的了,但這才是巴牧師人生最核心的事業。

文章標籤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上世紀義大利的歷史學家克羅奇(Benedetto Croce,1866-1952)曾提過,「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。」這句經典名言反映在上個世紀的中國史研究感覺特別明顯,因為當時「抵禦外侮」的時空氛圍,整個史觀中「求同」的味道相當濃厚,可以視為當時知識份子對於晚清以來地方主義盛行的一種反動。
    不過如果把求同視為一種「矯枉」,那麼接下來產生的國族主義論述就是一種「過正」了。為了建構國族,政治人物與學界一起配合,於是出現了許多今日被視為中國史常識的論述,例如中華民族的老祖宗是北京人、炎黃子孫、夏商周三代的道統等等,基本上是一種把中原當成文化擴散的核心,而周邊文化的重要性也因此遭到埋沒,中國變成了不會保存特殊文化的熔爐。

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