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主講者:墨普德(新德里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)

時間:20170816日(三)15:00~17:00

地點:國立台灣師大綜合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

引言

    教授98年曾經來過台灣,當時總統是李登輝;今天又再邀請教授來台,而台灣與印度關係越來越密切,現在印度在台彎的留學生有1300人以上,其中有900人以上是念學位的,這與其他留學生是來念華語不一樣。印度留學生大多在念清大,所以那邊也有設了七間華語中心,並支持使用正體中文。這次活動希望可以拋磚引玉邀請更多外賓,能介紹文化也能介紹各國文化發展。

 

演講內容側記

 

    世界上對大的不同民族混合體就是印度,最具民族多樣性的地方就是印度,而南亞最大的信仰就是印度教,印度教是多神的古老信仰,不過印度教的經典《吠陀經》中卻沒有多神論。這點相當有意思,所以有學者覺得印度應該是泛神論,而非多神論,這兩者是有差異的。這點在《奧義書》中有提到。

    印度要到了後吠陀時期才開始出現多神信仰,促成的關鍵人物是商羯羅,是他復興了印度教。他觀察熱帶地區人民食用鳥獸的習慣,發現這是造成人民致病的主因,所以他把鳥獸與神靈結合,成為神靈的御使,或是說載體(座騎)。印度教三神都有御使,分別是孔雀、大鵬與公牛。神明的存在說明了輪迴的概念,梵天是創造、毗濕奴是保存,而濕婆是破壞。

S__57245710.jpg

    載體也顯示了神的性格以及可以控制人的部分性格。例如獅子是顯示神的破壞性、貓頭鷹是財富、烏鴉則是暗黑使者,這可能也有結合希臘神話的部分,也與中國神話中有類似的部分。人尊重神靈就會尊重神的御使,也不會吃他們,讓大多數印度教徒不吃肉、不殺生,都是出自於這種習俗。印度神話中梵卵的故事與中國盤古開天的故事類似,也有類似女媧的傳說。

    梵文中可以看出許多印度古史,除了神話中的性力崇拜、蛇靈、兔子(sasa)與月亮等等傳說,更重要的絲綢的傳播。梵文顯示後吠陀時代印度已經傳入絲綢,印度人特別喜歡來自四川的蜀錦;且同一時間,印度的飲食文化也開始外傳。印度飲食烹調的基礎在於香料,有上千種,搭配也相當多樣;有西方學者認為另有一條早於絲路的香料之路,但是印度的香料也是之後讓西方國家展開侵略的原因。在印度傳播宗教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。

    印度與外界的交流今天也在語言留下痕跡,語言反映了印度文化的交流狀況。例如中國講到的「食蜜」,其實是印度的紅砂糖,發音類似sugersakara)。後來中國精緻成白砂糖,又傳回印度,印度人稱之為chini,意思是從中國來的;而大顆冰糖misari則是從埃及傳回來,原意就是指埃及。印度東北部地區市政和大航海曾到達的地區,仍保存哥哥、姊姊、墨水、漁網等等中文詞彙於當地母語(泰米爾語)中,孟加拉的鄉村語言中也保存了「江」的發音。

    接下來是介紹印度舞蹈。印度舞蹈是濕婆,他是印度舞神,印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傳統舞蹈,這些舞蹈有愛情故事、屠魔的故事等,每邦各自有特色。印度婦女愛穿的紗麗原意是指窄長的布料,穿著方式超過八十種。但紗麗也有依照各邦分成很多種,使用上很類似長裙。印度的飲食習俗大抵是南辣北鹹東甜西酸,不過仍然有很多細分。印度用右手吃飯,左手使用公共食具,是講衛生的行為。印地語有句話「粗差」,很難翻譯,大意是強調吃東西要注意乾淨,不要讓人家接觸到我的口水,吃過的東西對別人來說都是「粗差」,所以不能給客人吃剩飯。

S__57245711.jpg

    其實印度的文化禁忌也不少。首先在公開場合避免擁抱或親吻,這與華人、西方世界明顯不同;握手則是同性可以,異性則盡量避免。握手時說mamasta,意思是我向你致敬。另外不用食指、下巴指人,印度人習慣以眼神示意,或五指並伸。印度很多回教徒,所以飯店不行抽菸與飲酒。拒絕別人也是,中國習慣與印度類似,印度人習慣說「讓我們再考慮考慮。」

   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,印度文化包容性很大,印度人不贊成外國人批評印度文化,不要粗魯的稱呼印度人黑人,這對印度人來說是有些種族歧視的味道,因為混血,印度人的膚色沒有絕對的白黑黃;在拜訪印度人家裏時要先脫鞋,腳碰到人務必說對不起,因為這有汙辱的意思;不能問女人的年齡,也不能問男人的工資有多少。印度非常大,還有許多值得大家發現探索的地方。這些禮儀其實許多是源自於英國殖民時期的,雖然西方的東西、風俗對印度傳統仍然有許多衝擊。印度當然有很多缺點,如賤民、貧民,這些當然是違反印度法律的行為,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雖有慢慢改善,不過歧視問題也是各個社會都有的問題,不只是印度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印度 印度教 印度飲食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