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性別議題可以放在現在的新課綱中,在明清史料中女性常常可以看到,但是該怎樣被解讀以及融入當前的性別理論,是一種新的嘗試。今天會先依照劉氏傳中的內容,再來是性別理論裡面的概念與釐清,最後再看明清傳記的性別與政治。

一、明中葉的劉氏傳

S__71933955.jpg

    史料中的劉氏她依附在袁錫之下才會被帶出來,沒有名字。袁錫有功名,領取獎學金;劉氏守寡後不與人往來,以紡織過活。明制三十以前夫亡守寡,五十之後未改才會有背褒揚的資格。這份史料特別是在為活人立傳,且作者就是知州本人。
    針對以上資料,卜正民的解釋認為劉氏很厲害,他認為「杜門罕見親戚」是「被」要求,因為她有本事自立而活,會讓男性感到焦慮。而且她自己自力更生,能用家庭紡織的方式生活,排除儒家對貞節的定義,所以可以被當成標竿。
    但當時中國不是小家庭,她其實會有其他同居者,加上是生員之家,其實生活應該還過得去。此形象符合理想的「男耕女織」形象。且貞節傳記內容越痛苦,越容易得到重視才會被寫入傳記。旌表制度、史學書寫、性別、階級等階級都要顧及,而且可能牽涉到家族、權力的分配。
    江南方志作者常常會把家族相關人物通通放上方志,而排除外人。但是這些「外人」往往是考不上的生員,會「找地方官麻煩」,例如歸有光〈張貞女之死〉一文,就涉及到政治角力的問題。西方史學批評中國史學不求真,但中國史學本來就是重視實用,重視褒貶教化功能,而且可以幫寫史者「留名」。
    
二、性別理論的概念與釐清

    性別不等於兩性。性別相當複雜,也有同性戀、雙性戀等等,以往的研究常常會陷入本質論,「因為是什麼性別所以才會怎樣」。沒有從性別文化建構來討論,沒有從權力關係思考,就不能視為性別史。
 S__71933958.jpg
    目前推薦的入門書目文章如上圖。史考特那篇相當經典,但是不好讀,所以可參見中國的譯本。依照這些概念來檢視現在的中學課綱,會發現課本中可以使用的女性、性別議題實在相當不夠。而課本中出現的人物,男男女女其實可以用來操作,國文課的題材其實可以借用,如袁枚、歸有光等都是。
    以宋徽宗為例,不能講他柔弱,要講「王子的養成」,就可以涉及性別意識。性別史不能只談女人,也要談男人;例如劉氏傳中的袁錫,就因為考不上,最後因此病重而亡,變成「不成功的男人」。
    社會上的性別是個人認同與經驗是社會文化建構的,性別才是歷史分析的重點而不是女性經驗。個人認同不是主觀決定,而是受外在政治、權利、知識所操弄,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。因此要重視的是探究性別建構的機制。
    另外再介紹最新的「交織性理論」。起源應該是美國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的隔閡導致理論的誕生。早期認為不平等來源性別就是壓迫的根源,這是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視角。稍後八零年代出現的是社會性別,注意到不同性別被社會的要求期待;九零年代則會注意到「不同的女人」,白人、黑人等等的。理論是由法學家Kimberle Crenshaw提出,他發現性別有時被拿出來,會削弱其他的根本原因,例如黑人女性遭遇的問題,有時根本不是因為女性,而是因為黑人的身份。
    因此他認為,性別、階級、族裔、性傾向都會交織,變成一種很複雜的面貌。一個人的身份其實會不斷變化,例如剛剛劉氏的例子,如果他又是旗人身份,那麼就涉及了種族問題。這些身份等等的會對人有優勢或是劣勢,但這種優劣勢又因為不一樣的場域會有差異:例如女學生和美國老師的同性伴侶一去吃飯,結果對方因為女士優先的概念卻會幫女學生開門。
    個人認為思考人的問題可以用「人本」多面向來看(如下圖),其實都是不斷的變動,看待歷史的方式要多元,而這種方式可以在交織性理論的方式切入。這也可以用在學生班級經營上。

S__71933956.jpg

arrow
arrow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