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演講主題: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
主講者:陳正宜、莊德仁
時間:2017年10月18日(三)09:30~11:30
地點:中山高中會議室

◎演講內容側記

為何要設計素養課程

    課程構想源自於愛思客團隊。從學科史的角度來看,學科的概念源於十九世紀,用了大約百年,目前遇上了一些瓶頸,可以比喻為一群人有類似的想法、研究方法,是一種權力分配,是既得利益者的高牆,建立很多規準。
    這些規準在現在受到來自業界的挑戰,顯示教學與致用的落差。目前大學出現許多實用導向的科系,高中也該因應類似的挑戰;歐美學校已經開始調整,成立許多單位,主要分為三類:文化傳統、問題基礎、未來研究,都是採取跨學科的教學方式。
    目前是知識經濟時代,跨學科成為主流,變成以議題為主流,而芬蘭為其中的代表。以往的教學內容會偏線性,而且忽略懸缺課程。懸缺課程可以因應各校需要、不同的需要與老師的專長,有學者比喻學生是「拇指姑娘」(滑手機),是聖德尼(被砍頭還不斷講道,用手google查資料)。資料在網路上就有,要緊的事應該要關心學生該怎麼去搜尋資料,教室由「教堂」轉到「市場」,學生需要教導他們統整。統整的功夫其實是最難的,反而我們把這問題丟給學生,這會讓學生喪失學習動機(太難了)。
    素養課程的特色有五,首先由現象出發,第二是解決問題的實作與探索傾向,第三是以終為始的設計方案,最後是以學習目標中培養素養,並從表現任務中(總結性評量)評鑑教與學的改變。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議題的設定,並不斷提問,並配合誘答、引導式的問題(如余英時討論胡適為何會有名?清代官方檔案為何會介紹「顯靈」?)。問題需要相扣,一個接一個,過關斬將,一門課會扣下一門課,這才有意義。
    新課綱的概念就是自發、互動與共好。在以下的課程示例中(援助邦交國),將使用以上觀念做出發,同時關注學生知識、情義與技能的發展,並擁有解決現實生活的能力或素養,可以自己探究問題,最後能重視力行實踐。
    討論中可以參照使用ORID焦點討論法,新課綱可以與此相扣。所謂ORID分別說明如下:

Objective (客觀、事實)
    把看到、聽到、想到的東西說出來,問出事實和外在現況,引導人帶領參與者發掘客觀的事實,透過每個人的觀察了解每個人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記憶片段。注意操作時要引導學習者講出「直覺」。

Reflective (感受、反應)
    繼續詢問學習者對客觀問題或資料的反應,從剛剛掃描的事情試圖抽取一點東西出來,在這過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,可以是各種有趣、好玩、甚至怪異的各種想法都好,透過討論的材料分享自身的感受。學習者只要單純講出「我覺得」的感覺即可,且此感覺需與直覺結合。

Interpretive (意義、價值、經驗)
    繼續由感受切入,加入要引導的問題進行思考,對於這次討論的材料拋出問題讓參與者去進行思考,可以藉此獲得一些個人觀點或是想法。例如為何會有前面的感受?是因為和什麼發生結合?你覺得Why?

Decisional(決定、行動)
    教師引導學生從眾多的想法(前面的「意義」)萃取出一個結論,「最後,所以呢?」,打算如何做,拋出一句話當作結論或是拋出一個結論式問題,從這最後萃取出的結果找出決議、或是決定怎麼做。

    配合討論技巧的操作,課程可以不斷更新,並確實找到適當地融入焦點,達成真正「以學習者為中心」的教學。評分上則可以依照認知、發展、評估這三個面向來做為評分標準。例如學生知道事實是一種層次,再上一層次是要知道事實與問題所在,接著是可以知道解決方案,最厲害則是可以分析不同策略的利弊。學習者有客觀進入主觀,從感覺變成知道怎麼做。而這種評量方式將成為新的教育評分導向,現在的小學生上高中後就是要上這樣的新課程。

  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素養 高中新課綱 歷史課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