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「黑豹」是美國六零年代以來的民運圖騰,象徵著黑人民運人事的膚色,以及與現有保守勢力堅決對抗的精神。演變後來,黑豹已經嚴然變成弱小族裔對抗多數的象徵;即使是如同以色列那樣的弱小族群,先到的德籍猶太移民與後到的俄籍猶太移民,也是在這種矛盾的狀況下生活,只是一開始誰也沒戳破誰罷了。
    故事發生在1947年,英國退出前的巴勒斯坦地區,主角是男孩普羅菲。由於希特勒的排猶政策以及戰後的經濟蕭條,巴勒斯坦地區充滿著政治難民,而難民們開始用各種方法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,如同稍後的屯墾區。難民之間的關係也和他們的生活同樣需要重新開始,在作者媽媽的口中,難民們或許是苦日子過慣了,他們對外人不是很信任,彼此之間也是,而他們唯一的共同信念是英國人必須離開,以色列人必需儘速建國。
    為何猶太人會討厭英國人?問題與當時的英國外務大臣歐尼斯特・貝文(Ernest Bevin)有關。他屢次發表對猶太人不友善的言論,認為〈錫安長老議定書〉是真的,強烈反對猶太人自由進出巴勒斯坦,而且公開宣稱猶太人過於頑固。若不是因為戰後來自於美國的壓力,他肯定會對猶太人有更進一步的壓迫。
    因此,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們紛紛積極投入反英國的活動,他們或直接投身哈伽拿(Hagganah,猶太人組成的激進獨立武裝團體,針對當地的阿拉伯與英國統治機構展開恐怖攻擊),或是私下對武裝分子提供協助;受大人的影響,主角小普羅菲相當熱衷於知識的追求,特別是依賴百科全書,他喜歡在百科全書的字裡行間悠遊,找尋任何可以支持自己立場的人、事、物,平常也愛玩玩戰爭遊戲,小普羅菲與兩位好友組成了一個武裝團體,假裝自己是狙擊手,對附近的英軍據點發動攻擊。
    雖然前景不明,猶太人們對建國一事充滿希望。大人們認為美國終會插手干預,讓英國放手,成全猶太人,建國之後的猶太人終將贏得所有人(包含阿拉伯人)的敬重;而此時主角則因為意外的窺視,愛上了好友的姊姊,雖然他在進出英軍俱樂部時老是自命清高的拒絕看裡面的性感女侍。猶太人們看似戰鬥的生活,在主角的情慾與理智間激盪出許多人味。
    偏偏這時發生了意外事件:一日在回家的路上,主角意外迷路,到了晚上還回不了家。在戒嚴時代的巴勒斯坦,這點差池是足以致命的小事,因為無故夜歸者將會被英國軍警視為恐怖份子,重則直接射殺,輕則關押入獄。不過諷刺的是,當主角心中的小劇場正演個沒完時,出現了位英國警察鄧普洛救了主角,送他回家。鄧普洛並不要求金錢上的回報,只要求主角每日到英軍俱樂部教他希伯來語即可。
    於是,小普羅菲每日老實的到英軍俱樂部報到。他告訴自己,他得趁機好好搜集敵人的情報。但事與願違,他與鄧普洛逐漸成了忘年好友,儘管爸爸提醒他英國人繼承了納粹,為了石油利益,甘願出賣弱小的以色列人(不讓以色列建國);原本的好友也對他反目,認為他與敵人勾結,是道地的叛徒。
    對於這些現象與指控,小普羅菲盡量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。他先藉由客觀事實分析,與好友和解;然後觀察爸媽的行動,發現爸媽的不尋常舉動:普羅菲的爸媽都是烏克蘭人,因為納粹壓迫而逃離,兩人因為之前的所學,當過記者的爸爸不斷幫忙建構猶太建國神話;而媽媽則利用她的護理專長,為反抗軍提供醫療。小普羅菲大膽地向暗戀對象說出激進的建國恐攻計畫,卻得到「地下工作者是有害的」負面評價,而且著還與鄧普洛的說法雷同!
    故事突然停止在1948年。鄧普洛警官突然消失,隨之而來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順利建國。建國讓原本緊張的新舊移民關係暫時獲得舒緩,但也是因為建國,新舊移民間的矛盾,只要有適當的火苗衝著「以色列」而來,還是會有被引爆的一天。黑豹一直在,它沒有消失,只是待在地下室罷了。1995年以色列主張與周邊阿拉伯國家和解的總理拉賓被刺身亡,正是作者奧茲觀點的血腥註腳。
    以上是簡略的故事文本分析。有論者以為本書講到的以色列建國故事,或許可以做為台灣與周邊國家現狀的想像,筆者以為那是一種自作多情的解讀,因為書中對於建國之後許多殘酷的血腥戰役,是採用簡略帶過的方式;這倒不是因為作者企圖美化戰爭,本書譯者也有提到,奧茲的政治立場是反對激進派的,他的關懷就僅止於以色列國內的族群問題而已。類似的關懷也出現在前以色列軍官亞榮・布列格曼《被詛咒的勝利》一書中,以色列靠著巧取橫奪的方式成功建國立足,擺脫了當年種族歧視的羞辱,實現了「正義」,但這正義卻是建築在當地阿拉伯人的血淚之上,而這種矛盾正不斷撕裂以色列自己的族群。要之,若說本書是討論以色列國家民族的宿命,筆者以為這是太過沈重的命題,把本書當成一種小人物對極端勢力的思想抵抗,或許會比較接近原作的旨趣吧?

 

arrow
arrow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