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演講主題:中世紀的不列顛群島
主講者:劉慧(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)
時間:2017年09月06日(三)09:00~12:00
地點:板橋高中圖書館

◎演講內容側記

    今天的重點是11-13世紀的蘇格蘭與威爾斯。早期羅馬人統治英格蘭,僅在今日英格蘭地區,但後來經營困難所以撤官撤軍離開。其後昻格魯薩克遜人進入,壓迫原住民往西、北移動,因此這幾個地區(威爾斯、蘇格蘭)都是原住民的政權。
    威爾斯有許多分裂政權,但不一定稱王;蘇格蘭地區則基本上分成兩個族群:愛爾蘭移入的「蘇格蘭人」、皮克特人(picts);再加上原本的不列顛人、昻格魯薩克遜人,因此英國的族群早期也是很多元的。

    要理解威爾斯的歷史仍需借用英格蘭的歷史。英格蘭的歷史始於1066年威廉渡海,傳三代後一度發生瑪蒂達與表弟爭位的狀況,之後才趨於穩定。早期三王的重點是穩定國家,但又要同時兼顧諾曼第。威爾斯地區最強大的是Gwynedd王國在北邊,中西部是Powys王國,南部是Deheubarth王國。他們面臨的是威廉一起帶來的功臣集團,有Hereford、Shrewsbury與Cheshire三個伯爵,這三個伯爵的封地在英格蘭中部,專門對付威爾斯地區可能的變亂,紛紛建立城堡。
    1094年的時候威爾斯地區發生嚴重變亂,當時依賴國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,於是國王將伯爵們興建的一些好城堡留在手上。邊區貴族之間有糾紛、或是威爾斯人被欺負時國王也會趁機介入,讓勢力深入邊區。
    但稍後瑪蒂達與表弟內戰時,威爾斯人趁機收復許多失地,讓民族自信心高漲,甚至寫了一本《History of Kings of Britain》,製造了許多亞瑟王的故事。這創下了中世紀的記錄,因為當時只有教會聖人才會被人寫下傳記。
    內戰結束後的英王亨利二世想要恢復外祖父時期的疆域。於是他與邊區貴族合作用兵威爾斯,但是戰事並不順利;加上歐陸事務要處理,所以威爾斯被淡化了。威爾斯人趁機自己稱王,並寫信給法國國王想要結盟夾殺英格蘭。稍後威爾斯中的Deheubarth與亨利達成協議,兩者合作,由Deheubarth代管,稍後並開始立法,成立熙篤會修道院(與十二世紀歐洲大陸同步趕時髦)。
    到了約翰王時期狀況有所改變,當時英王歐洲土地大幅喪失,只能常常待在英國。為了籌錢,結果導致一場新的內戰,於是之後有《大憲章》的出現。之後到愛德華一世,他與國會關係良好,於是集中兵力三次進軍威爾斯。1218年雙方簽訂《Treaty of Worcester》,威爾斯地區的政治領袖集體向英國行臣服禮,可以從此注意到中世紀「封建制度」在歐洲本身也是慢慢形成中的,不是突然就出現的。
    1267年雙方因為臣服禮爭議而爆發戰爭。1277年雙方發生戰爭,結果威爾斯人得向英王行臣服禮,威爾斯地區中部多數變成英王直轄領地。五年後威爾斯人再次反叛,因為英王企圖修改威爾斯傳統法,而且使用英國的陪審團制度,這也與威爾斯傳統法律是相衝突的。
    戰爭結果威爾斯慘敗,當地的領導人Llywelyn戰死。愛德華在當地建立一系列的同心圓式城堡(由護城河、城牆重重包圍),設郡、訂法律,威爾斯的主體性從此喪失。
    蘇格蘭地區起源是馬克白(1040-1057),幾任國王都向英格蘭施行過臣服禮。其後的大衛王(1124-1153),因為其從小在英格蘭宮廷長大,加上先前歷任蘇格蘭王都有向英格蘭求助過,所以繼位後開始引入英格蘭式的制度,並結交很多英格蘭貴族,在繼位後也把他們帶到蘇格蘭;他同時也娶了英國王位繼承人之一的杭廷頓女爵,所以同時也算是英王的附庸。
    之後內戰期間,大衛趁機侵佔了一些英格蘭北部的土地,而到了英王亨利二世的時候開始對外征戰,恢復先前的土地。戰爭結果蘇格蘭大敗,國王被英王俘虜,於是只能簽訂不平等的Falaise條約,承認自己的領土是封地,直到獅心王理查時才藉由支持其十字軍行動(捐款$6666)換回獨立。
    稍後到亞歷山大三世時,他去世時只有三歲的小女王瑪格麗特繼承,於是一度雙方簽約由英王幫忙管理國事,同時雙方結親,之後在下一代時可以合併。可是此舉卻讓英格蘭趁機擴張勢力(要求蘇格蘭臣服英格蘭),偏偏小女王過世,於是由John Balliol繼任。
   可是經過前面的臣服禮英王自認有對蘇格蘭的控制權,於是常常侵犯John Balliol的執法權,導致雙方發生戰爭。John Balliol一開始就遭到監禁,蘇格蘭則由威廉華勒斯領導對抗英格蘭。稍後華勒斯戰死,蘇格蘭陷入內戰(因停戰與否),由Robert the Bruce繼任為王(看蜘蛛織網受啟發的那位)。他們採用游擊戰,打敗英格蘭王愛德華二世,英格蘭與蘇格蘭簽約,承認蘇格蘭獨立。

arrow
arrow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