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次玩轉的對象是新莊老街。其實新莊老街已經去過不少次,不過每次幾乎都是衝著阿瑞官去的,所以沒有時間好好的走我的歷史街道。而今天是參加新北市的教師研習,主題本來就是新莊老街,當然就順便圓夢囉~早上的課程是康豹老師對新莊地藏庵信仰的介紹,下午則是實地時查的時間了。

實際上老師帶隊的地點依序是地臧庵---廣福宮---慈祐宮(媽祖廟)---武聖廟(關帝廟),不過回來整理時覺得,既然是穿越,那麼就照古人的路線來著吧!早年(特別是清代)台灣的交通是以水運為主,所以這次的玩轉就反其道而行,先從河邊的新月橋開始!

MAP03.jpg

新月橋其實在武前街直行到底處,與新莊舊港(在慈祐宮前)有些距離,不過港的特色就是「很長」,例如台北大稻埕碼頭,其實一直延伸到今天酒泉街(高速公路下方)那邊,因此新月橋當成起點並不為過吧?在日本時代的圖片也可以看出來哦(有船停的地方)!新莊碼頭其實範圍不小呢!

2011-01-02 14.28.35.jpg

新月橋雖然不是史蹟,不過到提供了一個好好觀賞河畔全景的好位置~

S__11886626.jpg

過橋到對岸。對比一下今昔的新莊水岸~先放上2016年5月今天的。

S__12386346.jpg

接著是日本時代的~(取自台灣記憶網站)

新莊市街舊照.jpg

解析度不是很好,不過合在一起看真的無違和感哦~

新莊市街.jpg

回到對岸用環景照看得更清楚,台北盆地的輪廓也一起若隱若現的,如果天氣更好會更漂亮吧!?

S__11886655.jpg

離開水岸碼頭區,接下來前往武聖廟。武聖廟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經出現,是國家三級古蹟,距今已經超過250年了。

武聖廟

S__11886629.jpg

廟中其實保存了很多古碑文。老師說,其中最重要的是每次重修時的捐款人姓名,特別是前面的大戶!這是做地方家族史研究相當重要的資訊。另外匾額、柱石上的捐助人也是重要的參考資訊,可以注意到地方勢力的發展;與解說牌對照,別有一番滋味。

S__12337190.jpg

這邊就有個例子,例如1853年的彰泉械鬥,武聖廟不幸被焚毀,於是在同治年間開始重建。但是真的只有地方仕紳幫助重建嗎?廟中文物就藏有答案~

S__12337191.jpg

150_4.jpg

這根柱子的另外一側還有相對的,時間是1865年(同治乙丑年)梅月(農曆四月)。而另外一側,看官們您沒看錯,上面的刻字是「賞帶花翎 候選知府 林奠國」。而這位林奠國是何許人也?先看張劇照吧!

螢幕快照 2016-05-18 上午12.05.26.png

如果有看過電影《阿罩霧風雲》的讀者應該想起來了吧?這位來頭可不小呢!他是當時霧峰林家頂厝的族長。對於戰死沙場的林文察來說,這位「阿伯」可是跟父親林定邦是輩份相同的大老呢!而林奠國才在稍早的戴潮春之亂中率眾頑強抵抗帶家的攻擊,所以1863年林文察再次赴中國的時候林文察也一起帶這位長輩,以軍需官的身份一同前往。不料林文察意外戰死,而林奠國被認為是作戰不利,於是此後長年滯留中國以待罪之身候審,直到過世。等等...但是這柱子卻是在1865年農曆四月出現,顯然示柱子的捐助應非林奠國本人,而是託人幫忙的,但是為何需要如此大費周章?這時霧峰林家是林文察的弟弟林文明主導,而林家正陷入戴潮春事件時趁亂侵佔他人田產的官司,於是捐柱子助修廟,恐怕是為了提升家族名聲的作為吧?

暫時留下問號,繼續前往下一站天后宮。

慈祐宮

S__11886622.jpg

宮前廣場因為多次的整建其實與武聖廟看來是大同小異的,當然這只是表面嘛~重點有趣的還是在內部!首先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掛在第一進的兩塊匾額~

S__11886631.jpg

S__11886632.jpg

這兩張匾額重點不是在中間的題字,而是在兩側的落款時間以及題字人姓名、官職。第一張是乾隆己亥年(1779年),題字人是「新莊巡檢曾應尉」。新莊巡檢一職存在於乾隆年間的1767-1789年間,是大台北地區的父母官。曾應尉於1776年到職,便主持天后宮的重建工作,到1779年落成。第二張照片則懸掛於另一側,時間是嘉慶甲戌(1814)年,題字人是淡水同知薛志亮,層級比前面的巡檢還高出不少,因為巡檢大約是九品官,而通同知則是五品官。雖然薛志亮在頒匾後不久就因病過世,不過這可以看到乾隆嘉慶年間,新莊地區地位的飛躍!這也可見媽祖地位的重要,地方官上任就得來「請安」。從廟門眺望,依稀仍然可見碼頭風景。

S__11886633.jpg

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是廟門口的「奉憲立石」碑文。

S__12787719.jpg

S__12787718.jpg

碑文記下的故事頗有意思。大意是說,因為廟本身有廟產,加上神明的公信力,所以廟本身同時也兼具地方金融中心的功能,可以放貸款,也可以存款,而且還有官方加持認證!也難怪地方大官對於天后宮可是厚愛有加,匾額都比前面武聖廟大咖囉!例如這一個「德參一六」的匾額~

S__12787720.jpg

這真的是面隱藏版的匾額,超級難找~!最後投降問了廟方人員才順利找到(謝謝媽祖給我勇氣...哥平常是很害羞的)時間是嘉慶十八年,不過贈送人卻是鼎鼎大名的水師提督王得祿。他可是正港的第一位台灣人當到一品大官哦~(啾咪)。這是王得祿當年因為擊退海盜蔡牽,為了感謝媽祖保佑,所以贈匾紀念。

1030402-24.jpg

另外也有其他官員的贈匾。比較清楚的有台灣府儒學教授(總管台灣教育的官員)沈鴻儒所贈的「德參天地」匾額。

S__12787721.jpg

其實廟內的匾額、故事真的還很多,只是沒時間了,繼續趕場下一景點。接下來是沿老街前往更前方的廣福宮。路經老街(廟街),其實有些可惜,老建築不是不在就是被擋住了,畢竟這種舊式長條形的街屋很容易藏東西的。

S__11886624.jpg

當然凡事總有例外。這間十德堂是僅存的兩層樓老建築,興建於日本大正九年(1920)「街道改正」時。

S__11886630.jpg

「十德堂」是林氏子弟的專用的堂號。傳聞林氏第卅四世皋在春秋時代周顯王時擔任趙國國相,生有九子:文、成宣、化、德、修、明、勉、韶。九人均名列青史,因此被國人號為「九德之父,『十德』之門」。所以林氏堂號,係稱為十德堂。目前這是間保存最完整的街屋了,只是不知能維持到何時?

◎廣福

廣福宮雖然也是老建築,但重建的時間比較晚,剛好卡到乙未割台戰役,所以外觀是較為樸素的~

S__11886634.jpg

廟前的說明註記是三山國王廟,這讓人聯想到是客家人嗎?不過老師提醒我們應該是廣東潮州人,不一定全是客家人哦~!

S__11886635.jpg

廟門口直直出去也是舊碼頭的一部份,也是老街的延伸,或許因為廟埕相接的關係,於是廟前廣場呈現歪歪十字路口的狀況。

S__11886646.jpg

左側是碼頭,最右側是廣福宮。這讓筆者注意到一張事前搜集的老街照片。

S__11886638.jpg

感覺頗有幾分神似啊!於是回去問了廟公,bingo!拍攝地點就是這裡!

S__11886647.jpg

可惜畢竟改建太多了,疊圖只能想像一下囉!

新莊老街.jpg

下一站繼續沿老街,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~新莊地臧庵。臨走時再問了一下附近的老人家,日本地圖中的「御遺跡地」是否有紀念物?很可惜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。前往地臧庵的路上還是有些開心的小發現,首先是麥芽糖工廠~

S__12787725.jpg

雖然離地圖中的「飴工廠」有些距離,不過然是挺讓人高興的。老街該有什麼?不正是原本有什麼就什麼,這才是一條活的老街。離開窄巷前往大馬路邊。記得有另外張老照片...

S__12787717.jpg

路邊的小攤。原本不指望找到在哪,不過路邊白鐵店的老阿伯用樹、公車做判斷,肯定的說應該是在今天華南銀行的旁邊安全帽店那裡。

S__12386332.jpg

早年公車只有行駛在中正路上,而房子感覺已經大改建到無法辨認了。不過還是給他合成一下吧~

新莊樹下老攤.jpg

其實~也還可接受啦,只是環境變到真的難以對照了。繼續向前走路過新莊國小,這裡也有舊照~

S__11886645.jpg

對比今天的照片來看看~

S__12386333.jpg

很自然地就重逢了,而且感覺校門差不多寬誒!

新莊公學校.jpg

國小內部其實還有很多

舊建築的保存,不過是上課時間,就只能在外面稍稍取個景囉~

S__12787726.jpg

然後在國小隔壁,終於抵達今天的最後一站--新莊地臧庵。

地臧庵

新莊地臧庵的歷史也相當悠久,也被稱為大眾廟。不過廟公有說到,應該還是要叫地臧庵,因為地藏王菩薩是廟的主神,類似軍隊的主帥;而大眾爺們則是地藏王菩薩的兵馬。不過中國傳統有時也會以兵的特性為部隊名,所以被叫大眾廟也是可以的。

S__11886619.jpg

不過地臧庵有趣的地方建築本身只是一部份,而是廟與日本濃到化不開的關係。從這個牌樓、貃犬、石燈籠,讓人很難不想到日本神社啊!而事實上地藏庵的鄰居,今天的豐田汽車大樓還真的是舊的「新莊神社」遺跡。這點可以先看google的地圖:

新莊神社位置.jpg

如圖所示,可以注意到園區內的道路呈現類似「甲」字,這正是舊的神社周邊與參道的遺跡。新莊神社舊照如下:

place1_1.jpg

與今日對照,幾乎已經看不出來了~

S__12787727.jpg

兩者合體,神社再現~~

新莊神社4.jpg

另外一個角度的新莊神社照片

新莊神社舊照.jpg

再合成~

新莊神社合成2.jpg

會這樣難以辨識就是因為東西都搬到地臧庵去了。所以如果想查相關資訊,就得回歸地藏庵的燈籠了。地藏庵的燈籠其實相當複雜,有新莊神社的舊物,也有戰後台灣民間的仿製品。其中大略分佈位置如下。

燈籠分佈.jpg

其中大抵橘色區塊是日本時代的,藍色是戰後的捐獻。而在其中的燈籠上也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。在日本時代的因為一街庄一神社的運動,燈籠捐獻者往往為官方機構,不過這邊有兩個人名特別引人注意,如下圖:

S__12787736.jpg

S__12787737.jpg

兩人分別是「河內源治」以及「菊岡彌吉」。這邊可以使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的「台灣總督府職員錄」系統來查查。查找結果蠻有意思的,兩人都是關西人,河內是鹿兒島、菊岡是奈良,兩人都是早年就來到台灣總督府的職員。河內是新莊地區的區公所庶務課人員,而菊岡則先是在桃園大嵙崁擔任土木技手與警察工作。兩人最後出現於職員簿均為1920年代,估計應該是之後退休,都在新莊這邊享清福。這間神社對他們的意義,恐怕就如同花蓮港廳的官營移民村中的神社一般,是他們想定居台灣的表現吧?雖然他們未能如願,不過獻燈的儀式被台灣人繼承下來,只是奉獻的對象就變成地臧庵囉~最顯眼的應該是廟門口的兩座燈籠:

S__12787735.jpg

S__12787734.jpg

可以注意到捐獻人不一定是新莊本地人,而廣及台北市的太平町與下奎府町。兩地位於今天台北延平北路圓環、大橋頭一帶,可見得是與台北橋有密切關聯的。另外還有兩座燈籠也很清楚,背面刻字如下:

S__12787733.jpg

山元鐵工廠其實與日本時代的鐵工廠無關,這間工廠其實不是真正的鐵工廠,而是「山元針織鐵工廠」,是戰後台灣前幾大的紡織機工廠,見證了戰後台灣進口替代時期紡織業的興盛。可惜最後投資失利,加上遭到石油危機衝擊,於是在民國62年黯然結束營業。只是小小的幾座燈籠,也見證了台灣社會的變遷發展。而廟的本身當然有收藏很多文物,不過這些就有待日後聽過專業的導覽再補上了。

最後有點小遺憾的是有張照片找不到拍攝點。

S__11886607.jpg

問了幾個老伯伯,幾乎都不知道;而前面白鐵行的老伯說這應該是在板橋,新莊沒有這種輕便台車道。看來看去也只有廟前廣場有那麼一點點像,就硬給他合成一下吧!

新莊台車道.jpg

廟內最有價值的幾個文物,首推觀音山石石柱。

S__12787739.jpg

比起後來重修用的大陸進口石柱耐摸多了,比較不會斷,所以保護的程度也不一樣。

S__12787740.jpg

另外一絕是門神,是用整顆樟木下去雕的!而且廟方表這也是重修時去中國大陸選取,回台灣刻成的。這種大樟木以前中國可以整根出口,但是對岸現在也重視保育,已經成為絕響囉!

S__12787741.jpg

S__12787742.jpg

除了神社燈籠、貃犬以外,廟方也收藏了日本神社的神轎~

S__12787743.jpg

S__12787744.jpg

接下來老師帶看的是樓下神壇的起乩。不過因為牽涉個人隱私且人潮眾多,所以就沒拍攝了。因為老師時間有限,這次史跡考查到這邊也將告一段落,雖然時間有限,不過真的收穫豐富。只是年紀大了吧?走完感覺有些...我請家裡弟弟代言好了XD。留下的遺憾,有空再來吧!

S__12787738.jpg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ljnp07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